臨床試驗表明,青藏獨一味對治療原發性與病理性疼痛效果顯著且無毒副作用。高原朱崇雲等利用獨一味膠囊對69例原發性痛經病例進行治療,药用發現臨床療效明顯優於田七痛經膠囊對照組(P<0.05),植物展總有效率為89.9%,独味的研無不良反應;徐瑞叢應用獨一味膠囊對45例原發性痛經病例進行治療,究进總有效率高達95.6%,青藏效果好於布洛芬分散片對照組;李洪亮等利用獨一味膠囊對46例中晚期癌痛患者進行鎮痛治療,高原發現獨一味鎮痛效果與吲哚美辛對照組相比無顯著差異,药用認為獨一味膠囊可作為癌痛第一階梯的植物展止痛藥,以代替副作用較強的独味的研吲哚美辛。
臨床結果表明,究进獨一味膠囊對骨傷疾病有術後鎮痛、青藏加快骨折愈合、高原縮短治療時間、药用無不良反應等臨床使用價值。路富玉等利用獨一味膠囊對78例骨傷患者進行治療,患者服藥後4~8h疼痛、腫脹明顯減輕或消失,服藥後24~72h疼痛減輕或基本消失,腫脹明顯減輕;康建平等應用獨一味膠囊對71例閉合性骨折患者進行治療,臨床結果表明獨一味膠囊能夠減輕脛腓骨骨折術後疼痛、腫脹,加速骨折修複,骨折臨床愈合總有效率達81.69%,無明顯不良反應;俞國成等等用鹿瓜多肽聯合獨一味膠囊療法對30例四肢骨折病例進行治療,發現患者的術後疼痛減小程度、骨折愈合時間及患肢恢複情況要優於單一鹿瓜多肽注射液對照組。
孫輝等對青海、西藏、四川、甘肅4個地區獨一味分布地實地考察,發現獨一味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地區風化碎石灘或土壤草粘層退化、消失的石質高山草甸以及幹旱化河灘地;地形多為河穀向陽坡、山前平台;氣候特征為晝夜溫差大,高寒缺氧的大陸性季風高原氣候;孫輝等還發現獨一味多生長於已退化或正在退化的灌叢草地群落或草地群落,尤其在這些旱生退化群落中長勢良好,常常形成優勢種,狼毒為其伴生種,認為獨一味可作為草地退化的指示種;同時,計算獲得了青藏高原地區獨一味的野生資源蘊藏量為3713~6896t,這為今後獨一味種質資源的係統研究和合理開發利用提供了基礎資料。
目前,獨一味及其製劑因在藥理、臨床等方麵具有較好的效果,使其資源需求迅速增多,從而導致其野生資源遭到掠奪式開采,以至麵臨瀕危滅絕的風險。因此,除限製對其掠奪式開采外,當務之急是對其遺傳多樣性進行綜合研究,從保護生物學角度對其野生資源進行保護與可持續性利用。
先前關於獨一味的遺傳多樣性已有報道,如劉繼梅基於trnL-F和5S-NTS基因片段對分布於青海、西藏、雲南8個居群、188個體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結果表明獨一味居群的總遺傳多樣性Ht為0.787,居群內平均遺傳多樣性Hs為0.546,遺傳多樣性相對較高;36.46%的遺傳變異存在於居群間,63.58%的遺傳變異存在於居群內,遺傳變異與地理距離呈正相關;同時,聚類分析表明8個野生居群聚為青海、西藏、雲南3個簇,其中分布於西藏4個居群的遺傳多樣性高於雲南和青海,認為西藏地區可能是獨一味的遺傳多樣性中心。
王京應用ISSR分子標記對分布於青海玉樹10個居群、300個野生獨一味個體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分析,發現獨一味居群的總遺傳多樣性Ht為0.2904,居群內平均遺傳多樣性Hs為0.2180,遺傳多樣性相對較低;24.93%的遺傳變異存在於居群間,75.07%的遺傳變異存在於居群內,居群間基因流Nm為1.5055,認為玉樹地區獨一味的遺傳多樣性呈現降低趨勢。因此,對獨一味進行掠奪式采挖和過度放牧將會導致獨一味野生資源麵臨威脅。
迄今為止,關於青藏高原特有植物獨一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學成分、藥理作用和臨床試驗上,而關於獨一味進化生物學、保護生物學和功能基因組學方麵的研究較少。
據此,今後可以對獨一味開展以下幾個方麵的研究工作:一是利用多種分子標記的群體遺傳學數據進行獨一味群體遺傳分化與響應高原氣候變化的分布曆史、物種形成及生態適應性進化機製研究,探討高原生物對極端環境的適應過程;二是采用分子生物學和細胞學手段,研究青藏高原獨一味遺傳多樣性形成的特殊機製和時間尺度,結合地質、地理和古植被資料,確定高原隆升和冰期各時間段對其遺傳多樣化的影響;三是利用轉錄組學、功能基因組學、生物信息學、遺傳學等方法,研究獨一味極端環境下的分子生理應答、次生有效化學物質積累過程及其受環境的影響與調控方式,挖掘耐逆功能相關基因資源,培育抗逆新品種。
聲明:本文所用圖片、文字來源《黑龍江農業科學》,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與本網聯係刪除。
相關鏈接:獨一味,狼毒,化學物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