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綜合樓7層資源中心公共空間的让盲人亲牆上,有一張特殊的手触授揭掛圖,這張掛圖是摸国秘国五線譜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但與人們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歌北国歌國歌掛圖不同,這張圖上有著密密麻麻的京联家通灰色“小點”:盲文。而在不久的大教將來,人們會在更多的用盲地方看到這樣的盲文版國歌掛圖。
記者了解到,文版《〈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以下簡稱“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已經由國家語委語言文字規範標準審定委員會審定,让盲人亲作為一個全新的手触授揭語言文字規範,將於2025年3月1日正式實施,摸国秘国視障群體終於有了規範的歌北国歌可以觸摸的國歌。這張特殊的京联家通掛圖是重要附件之一。
這張曆時三年研製而成的大教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是如何出爐的?背後有哪些故事?在製定過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用盲如何克服的?近日,記者采訪了北京聯合大學國歌盲文方案課題組負責人、北京聯合大學特殊教育學院教授鍾經華。
為什麽要製定盲文版國歌?
“實事求是地說,視障人士唱歌主要是靠聽和模仿。在沒有方案之前,他們唱國歌也唱得特別好。”鍾經華坦承,對於製定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包括自己在內的項目組成員也經曆了一個認識改變的過程。
他表示,國歌對於每一個中國人而言都是獨特的存在,唱起國歌、聽到國歌、看到國歌都會激發大家的愛國熱情。於明眼人而言,國歌是視、聽、唱三維的,而盲人隻能從聽和唱這兩個維度感受國歌。
“國歌是有形的。”鍾經華告訴記者,課題研製組在調研中發現,此前並沒有明盲對照、曲譜對照版的國歌,“比如國歌掛圖,明眼人看到也會有一種肅然起敬的感覺,雖然這種感覺跟聽到國歌、唱奏國歌相比略微弱一點。但對於盲人而言,腦海裏是沒有形狀的。”
記者了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盲文方案》規定了國歌的國家通用盲文書寫方案,包括五線譜方案和簡譜方案,適用於視力殘疾人參加的奏唱國歌的場合,將幫助視力殘疾人規範、統一、嚴肅地奏唱國歌。
“之前也有國歌的盲文版,比如音樂教材上,第一頁都是國歌,學生們也能摸得到,但是並不規範。”鍾經華解釋,一方麵是由於在翻譯過程中對於音符理解的不同導致的盲文樂譜不一致,另一方麵也是隨著時間的變化,曆年的音樂教材中國歌盲文版本也會有細微的不同,“而且音樂教材的版麵相當於A4紙大小,視障群體無法從整體上感受國歌掛圖的氛圍。”
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研製是視力殘疾人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視力殘疾人也和普通人、聽力殘疾人一樣,有了屬於自己的國歌視觸對照掛圖。這也是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國家通用手語方案》後,國歌的另一種呈現形式,是國歌大家族的新成員。
“普通人有了,聽力殘疾人也有了,那視障群體也應該有。”鍾經華帶領著項目組成員一起,曆時三年製定了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讓視力障礙群體也有了有形的、可以“親手觸摸”的國歌,擁有屬於自己的國歌掛圖,“這也可以讓大眾更多地了解到視障群體,原來盲人在使用這樣形式的語言文字、原來盲人也可以很好地唱國歌。”
在鍾經華看來,這一規範的發布與實施,切實保障了視力殘疾人學唱國歌、唱好國歌的權利,視力殘疾人通過手指的觸摸,感受國歌高昂激越、鏗鏘有力的旋律和鼓舞人心的盲文詞曲,能夠激發其愛國主義情懷,增強國家觀念,有利於培養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促進殘疾人文化教育事業的繁榮發展。
為“的”字唱音標注征求多方意見
翻譯國歌歌詞和樂譜是製定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必須要過的兩大關卡。
就歌詞翻譯而言,從漢字到盲文,核心難點在於分詞和讀音標注。鍾經華表示,盲文的書寫規則之一是分詞連寫,為了準確翻譯國歌歌詞,就要確定要連寫的詞語,比如“中華民族”是翻譯成“中華”和“民族”兩個詞語,還是直接翻譯為“中華民族”。對於國歌歌詞中分詞的處理,課題研製組依據符合語法、語言的邏輯性和習慣性,適當減少零散的單音節詞的基本原則,對國歌中樂句長短不等的歌詞進行分詞連寫。
與此同時,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方便盲人摸讀,一般通過特定的點位組合來簡化書寫形式,以提高書寫效率和可讀性。考慮到國歌的嚴肅性,課題研製組在進行歌詞的盲文翻譯的過程中,嚴格遵循國家通用盲文的標調規則,依規處理省寫、簡寫的音節。
對於多次反複的歌詞,如“起來!起來!起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進!”,“歌詞裏也是重複出現的,所以盲文也是忠實於原詞,完整對照呈現出了國歌歌詞,沒有省寫,這樣對照起來也更整齊。”鍾經華解釋。
與漢字可以“望文生義”不同,盲文是拚音文字。在從漢字到盲文的翻譯中,讀音標注十分關鍵。
“你看這一句,‘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裏的‘的’應該怎樣標注?是‘de’還是‘dì’?”鍾經華舉例到,大家唱國歌時,這裏一定唱作“dì”,但是在普通話中則讀作“de”,是按照唱音標注還是應該按讀音標注成為了一個難題。為此,課題研製組征求了多方意見,其中就包括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音樂總監、原團長於海,以及中國盲人協會原主席、演奏家甘柏林,才確定按照歌詞唱法將“的”字標為“dì”。國歌裏的七個“的”和一個“了”最終都按照唱法進行了標注。
盲文樂譜是以盲文的方式記錄音樂的記譜方法,樂譜的盲文翻譯同樣幾經波折。鍾經華告訴記者,調研發現目前對於國歌的盲文樂譜,在一些細微之處大家意見並不統一,“比如力度符號,漸強、重音,重複符號,這些都要怎麽用?每個人都堅持自己的看法,互相說服不了對方。”
鍾經華坦承,自己並非音樂專業出身,對於樂譜的相關問題更多的是要整個課題研製組和音樂方麵的專家通過研討慢慢確定,“除了盲協主席,我們還征求了內蒙古、雲南、重慶、上海、南京、吉林、北京不同地方的音樂專家,最後才一個個確定盲文樂譜。”
他以樂譜中常見的重複號為例,“國歌中有一些詞語是重複出現的,但是國歌的標準樂譜中就沒有使用重複符號,我們最終決定盲文樂譜中也不使用重複符號,忠實於原譜,這樣更嚴謹、對照起來也更整齊。但是在其他歌曲裏,盲文樂譜裏還是能用重複符號的。”
記者了解到,課題研製組根據《中國盲文音樂符號(GB/T 16431-2008)》國家標準,對五線譜、簡譜兩種形式進行盲文樂譜翻譯,清晰地呈現音符、音組、三連音等樂譜中的基本信息,對於樂譜中的效果符號,如:強音、力度等,本著忠實原曲的原則,忠實呈現對應樂譜中的效果符號。對於前奏以及曲末出現的多次重複,參照國歌譜例中的記譜方法,忠實原曲的呈現形式,做到盲文與可視歌譜的完整對照,譜麵更加清晰。
“盲文的曲譜要符合盲文曲譜的特點。小節記譜法從形式上來看對照得更整齊。但是盲人不習慣,我們還是采用了分段記譜的方式。”鍾經華說道。
前後製作三個版本掛圖,“應用推廣更有意義”
在經過兩大翻譯關後,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的宣傳掛圖製作也並不容易。
盲文的印刷和打印,是盲文推廣傳播中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鍾經華表示,傳統的打印設備,是在盲文紙上按壓出盲文點,但是傳統設備打印出來的盲文經不起長時間的觸摸;與此同時,打印盲文的“牛皮紙”是一種特種紙,大小是固定的,“現有的機器規格就隻能打印出這麽大(304毫米*236毫米)的紙來。要是製作掛圖的話,這個規格太小了。”
得益於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噴墨打印新技術,這份精心設計的宣傳掛圖有了更好的表現方式。“這個規格是700毫米*500毫米,也是中科院化學研究所在盲文打印上能打印的最大尺寸。”鍾經華一邊摸著掛圖上凸起的盲文,一邊向記者解釋,這種特殊的技術可以將特製的環保墨水,噴印在紙張、塑料、金屬等不同材質上,通過層層的堆墨,使得盲文點不易磨損。
“在版麵布局上前後一共設計了三個大的版本,每個版本其中又有很多次小的細節調整。”鍾經華告訴記者,“就宣傳掛圖而言,它是明盲對照的。最早我們認為這個掛圖的宣傳作用比實際應用價值更大。”
第一個版本中,掛圖歌詞曲譜下方左邊分布著盲文曲譜、右側則是盲文歌詞,“盲文部分在掛圖的底部,方便大家摸讀。”但是在征求意見時,很多人反饋盲文元素凸顯不夠,“也有學生建議盲文跟著曲譜。”
第二個版本增加了盲文出現的比例,在每一行曲譜和歌詞下麵都標注了盲文,讓視障群體可以更好地摸讀歌詞和曲譜。“這個版本上盲文還是透明的,有人提出來說遠看看不到盲文,並不能起到宣傳盲文的作用。”鍾經華表示,在第三個版本中,透明的盲文點有了顏色,“曲譜、歌詞下麵的盲文是淺灰色,方便跟黑色的音符和歌詞有區別;最底下的盲文是深一點的灰色。”
鍾經華告訴記者,關於盲文的顏色,也曾考慮過紅色,“但是後來我們征求了美術方麵的專家意見,覺得紅色太顯眼,整體不是很協調。最終放棄了這個顏色。”
最終國家通用盲文版國歌中的宣傳掛圖,呈現了樂譜(五線譜、簡譜)、盲文樂譜、歌詞、盲文歌詞的四重對照形式,可視、可觸,不僅突出了盲文元素,同時滿足了視力殘疾和普通群體的使用要求。“最終版掛圖有宣傳效果,又有實際應用效果,還符合盲人觸覺的感知規律。”鍾經華告訴記者,掛圖張貼在7層公共空間的日子裏,除了組織征求學生意見外,更多特教學院的視障學生自發前來,觸摸感知國歌掛圖。